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18-2019学年第九期学术活动


        20181128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18-2019学年第七期学术活动。会议由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杨生超教授,刘涛副教授等中心老师及中心54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廖秋红以“Root exudates drive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by enhancing nodulation and N2 fixation”为题,汇报了植物多样性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如玉米蚕豆间作通过种间根系相互作用提高了蚕豆的产量、结瘤和N2固定。这一现象揭示了一种解释玉米促进蚕豆固定N2的机制,玉米根系分泌物增加蚕豆根毛变形的形成和结瘤的形成,分泌黄酮类物质(根瘤菌信号化合物),并上调参与黄酮类合成的查尔酮黄酮异构酶基因的表达。成京晋以“The arginine decarboxylase gene ADC1, associated to the putrescine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tato cold-acclimated freezing tolerance as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e and metabolome analyse”为题,汇报了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不耐霜冻,而且没有低温驯化能力,而通过筛选抗寒野生种,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结合的策略,发现多胺代谢途径中与腐胺合成相关的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特异上调表达,且腐胺受冷诱导特异累积。比较马铃薯对低温敏感程度不同的基因型,明确了精氨酸脱羧酶所调控的腐胺合成是响应低温的重要途径,且ADC1基因参与的腐胺代谢是马铃薯驯化抗寒的重要机制,并且还首次证明转录因子CBF信号途径参与了ADC1基因调控的马铃薯驯化抗寒。黄之远以“Linking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plants: a story of interdependence”为题,汇报了传粉者的多样性被认为是植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利用快速循环的芸薹属油菜植物的实验进化来证明不同授粉者驱动的适应性进化,研究表明授粉者驱动的植物性状的分化选择和分化进化。大黄蜂授粉的植物表现出反射紫外线照射的增加,体积变大,香味变浓。实验结束时,大黄蜂更喜欢大黄蜂授粉的植物,而不是飞虱授粉的植物,说明植物已经适应了大黄蜂的喜好。而飞虱授粉的植物变短,某些挥发性物质的释放减少,但通过增强自主自花授粉增加了挥发性。传粉者群落的变化会对植物性状和交配系统的演化产生迅速的影响。



在学术报告会上,与会研究生积极提问,了解到豆科植物根毛变形是为了结瘤,使得固氮能力增强;植物应对低温胁迫,大多依赖ABA途径,少数依赖CBF途径;植物在得不到传粉动物的帮助情况下,会逐渐进化偏向自交的生殖模式。参会老师分别对汇报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与提问。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