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18-2019学年第十八期学术活动



2019313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18-2019学年第十八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范伟副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赵明教授、张广辉教授、刘涛副教授、刘冠泽副教授等中心老师及中心49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唐军荣以“Complete reconstitution of the diverse pathways of gentamicin B biosynthesis”为题,汇报了庆大霉素B属于氨基糖苷类药物,对病毒和提前终止密码子等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关于庆大霉素B生物合成路径仍然未知。研究人员受卡那霉素已知生物合成通路的启发,推导并验证了庆大霉素B生物合成的3条通路,同时对生物合成中的关键基因GenQ的蛋白三级结构进行解析,找出了相关活性位点,解析了庆大霉毒B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廖秋红以“Ectopic activation of cortical cell division during the accommod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为题,汇报了丛枝菌根共生体的建立过程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都存在大规模的胞吞胞吐以及细胞骨架重排等现象。为探究其关联性,通过观察与细胞板形成相关的标记蛋白—TPLATE的启动子活性以及丛枝菌根真菌在侵染过程中的定位而研究。作者通过在根中表达AtTPLATE-GFP融合蛋白对侵染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AtTPLATE-GFP能够标记到菌根真菌诱导的细胞分裂。而且这种标记不会发生在侵染缺失突变体dmi3DMI3为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过程中重要的基因,该基因突变体丛枝菌根只能在根表明形成丛枝,进而说明了皮层细胞的分裂具有侵染依赖性。蒋宾以“Mass Spectrometry-based Metabolomics and Chemometric Analysis of Pu-erh Teas of Various Origins”为题,汇报了贮藏时间、发酵工艺及产地生产影响普洱茶的质量和价格。采用高分辨率质谱代谢组学方法,近红外光谱和化学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存放1-10年、来自不同产地的冰岛普洱茶生茶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分析和因子分析建立了识别率较高的年份预测模型。鉴定了38个可以用来区分普洱茶贮藏时间的特征化合物。发现了19个特征化合物可用于鉴别生茶和熟茶。对不同产地的普洱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产地的地理分布与水浸出物的组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彭小祠以“Host lignin composition affects haustorium induction in the parasitic plants 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 and Striga hermonthica为题,汇报了列当科的寄生植物是全世界农业的破坏性杂草。吸器是这些植物用来穿透宿主组织的一种重要寄生器官,由宿主衍生的酚类化合物[称为吸器诱导因子(hifs]诱导。作者研究了各种木质素相关酚类、醌类和木质素聚合物,以及具有不同木质素成分的非寄主植物和寄主植物,在两个列当科物种(兼性寄生植物松蒿和专性寄生植物独角金)中进行了吸器诱导活性测试。寄主和非寄主植物不同的木质素成分影响吸器诱导,与不同寄生植物对特定类型木质素相关化合物的反应相关。



在学术报告会上,与研究生积极提问,了解到生茶与熟茶中咖啡碱含量区别不大,但是其相关物质差异明显;区域分布和聚集的茶叶的内含物含量也具有区域性;GUS为细胞内标记物质,可以检测启动子是否有活性,但不能进行定位;AMF可以促进根尖细胞一分为二,加速了根部的分裂和生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