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4-2025学年第19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5227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举行2024-2025学年第19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刘冠泽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张金燕博士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王益娜以“De novo biosynthesis of mogroside V by multiplexed engineered yeasts”为题,阐述了通过代谢工程改造酵母实现了罗汉果苷VMG-V)的从头合成,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首先将两个糖基转移酶基因引入先前改造的产罗汉果醇的酿酒酵母菌株中,成功实现了MG-V的首次从头合成。通过一系列代谢工程策略,包括增强前体物质供应、抑制竞争途径和防止MG-V降解,MG-V的产量提高了2.3×104倍。最终在摇瓶发酵中MG-V产量达到10.25 mg/L,在5升生物反应器中产量达到28.62 mg/L。本研究MG-V的完整合成途径,不仅为绿色高效生产天然甜味剂提供了创新技术方案,也为其他复杂三萜皂苷的微生物合成与工业化应用奠定了方法学基础,对推动食品、医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葵秀以“Pan-genome bridges wheat structural variations with habitat and breeding”为题,阐述了本研究中17个中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在基因组水平全面地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小麦育种结构变异的主要来源及选择规律。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品种的引入导致了结构性变异(SVs)的显著积累,这些变异抑制了近着丝粒区域的重组,并对小麦适应环境、形成不同生态类型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饮食偏好、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合对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小麦品种选择的影响,以及外源片段在小麦改良中的快速进化,为未来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信息和方向参考。

舒彦宇以“Complete pathway elucidation of echinacoside in Cistanche tubulosa and denovo biosynthesis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为题,阐述了松果菊苷是最具代表性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之一,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是众多商业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本研究共鉴定出14个功能基因,包括酪醇生物合成的两条独立路径以及酪醇下游的组装过程,增进了对ECH及其复杂PhGs生物合成途径的理解,还为通过合成生物学高效、可持续地生产多样化的生物活性PhGs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三位汇报者PPT制作精美,内容丰富,讲解清晰明了。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三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学术报告质量,促进学术交流规范化,在本学期首次学术活动中,陈军文教授针对本学期学术汇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学术活动举办已经多年,为中心例行的学术活动,通过规范化的汇报流程与多维度互动交流,不仅能有效培养汇报者的学术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素养及研究成果凝练能力,更能为参与者提供学科知识融合与创新思维的激发。他着重强调,学术规范是学术创新的根基,需从内容规范入手,要求选题紧扣学科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并严守学术伦理底线,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他还特别指出,强化诚信意识,通过制度约束的方式,严禁代签替会等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学术交流的严肃性与真实性。


(段璐媛 供稿)

(陈军文 审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