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4-2025学年第21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4年03月12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24-2025学年第21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梁艳丽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副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李满桥以“Natural variation in BnaA07.MKK9 confers resistance to Sclerotinia stem rot in oilseed rape”为题,汇报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鉴定到油菜抗性关键基因 BnaA07.MKK9。功能分析表明,BnaA07.MKK9 可与 BnaC03.MPK3BnaC03.MPK6 互作并磷酸化它们,激活乙烯、camalexin和吲哚硫苷的合成,同时促进 H₂O₂ 积累和超敏反应,从而增强抗性。此外,BnaA07.MKK9 的编码序列变异改变其激酶活性,使携带优势单倍型的品种抗性提升约30%。本研究揭示了 BnaA07.MKK9 介导的 SSR 抗性机制,有助于未来油菜育种中新抗性资源的开发。

刘祥宇以“Harnessing the spatial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mono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 metabolism in Alstonia scholaris lead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broad geissoschizine cyclase activities”为题,汇报了本研究通过整合空间转录组学(分析韧皮部薄壁组织、表皮等器官)与转录因子MYC2过表达调控,解析了糖胶树MIA代谢的时空分布与分子机制。研究发现:1)MIA合成上游步骤定位于韧皮部薄壁组织,下游修饰步骤富集于表皮细胞;2)MYC2通过调控约1000个基因主导MIA代谢网络;3)基于表达谱筛选出CYP71家族候选基因,功能验证揭示广谱geissoschizine环化酶(GC2)可催化前体geissoschizine生成akuammicine(C2-C16环化)、strictamine(C7-C16环化,经rhazimal脱甲酰化)及16-epi-pleiocarpamine(N1-C16环化)。该研究证实整合多维度组学数据可高效挖掘复杂代谢途径基因,为天然药物开发提供新策略。

杨润以“Convergent evolution of berberine biosynthesis”为题,汇报了药效生物碱小檗碱在亲缘关系较远的黄连(毛茛目)和黄柏(无患子目)中的趋同生物合成机制。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解析、共表达网络构建及体外酶活验证,系统鉴定了包括甲基化、羟基化与小檗碱桥形成在内的6个关键催化步骤。研究发现黄柏通过独特的O-甲基转移酶PaNOMT9完成特征性N-甲基化反应,其底物结合腔构象与已知同源酶显著不同。尤为重要的是,研究揭示了两种植物采用截然不同的生化策略实现小檗碱桥合成,毛茛目植物依赖经典FAD-β依赖性酶,黄柏则通过NAD(P)H-OH依赖性单加氧酶PaCYP71BG29催化该步骤,该酶由色胺5-羟化酶通过功能创新演化而来。这些发现不仅首次阐明了双子叶植物不同支系间小檗碱合成的趋同进化现象,更揭示了植物特化代谢的进化可塑性——远缘物种可通过酶功能分化(如PaNOMT9的构象创新)与代谢途径重构(如PaCYP71BG29的新功能化)实现相同次生代谢产物的独立演化。该研究为理解植物化学多样性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范例。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三位汇报人PPT制作精美,讲解流利、清晰。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三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李晓玲 供稿)

(陈军文 审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