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4-2025学年第35期学术活动

2025年618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成功举办了2024-2025学年第35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朱竞奇RACK1 links phyB and BES1 to coordinate brassinosteroid-dependent root meristem development” 为题,深入探讨了光以及油菜素内酯(BR)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根作为植物获取养分、水分及提供机械支持的关键器官,其生长发育受多种内部激素和环境信号调控。光不仅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还作为重要信号影响植物发育;BR作为植物类固醇激素,在根发育中不可或缺。然而,光信号与BR信号在根发育中的协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光受体phyB通过与支架白RACK1相互作用,增强phyB与SPA1的结合,影响RACK1积累,进而调控BR信号通路。RACK1与转录因子BES1相互作用,抑制BES1与靶基因CYCD3;1启动子的结合,促进CYCD3;1转录,推动根分生组织发育。该研究为光以及植物激素信号通过光受体和支架蛋白调控根分生组织发育提供了新见解。

袁石艳“Glyceollin biosynthesis in a plant chassis engineered for isoflavone production”为题,分享了以下内容:本研究通过重塑本氏烟草代谢流,成功创制了高产异黄酮的植物合成生物学底盘,关键异黄酮染料木素(genistein)和大豆苷元(daidzein)在干叶片中的产量分别达到11.8 g/kg和7.0 g/kg。进一步结合多组学技术,解析了作物大豆中6种抗菌植保素(包括新颖大豆素glyceollins VII)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并实现了大豆素及多类重要活性异黄酮在本氏烟草中的高效全生物合成,其中大豆素I和大豆素II在干叶片中的产量分别达到2.6 g/kg和5.9 g/kg。该研究为发展植物合成生物底盘和推动活性异黄酮的生物制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吉娅分享的文献题目为“Pangenome analysis reveals yield- and fiber-related diversity and interspecific gene flow in Gossypium barbadense L.”,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以其卓越的纤维品质著称,但其纤维产量低于陆地棉(G. hirsutum)。为揭示海岛棉与纤维相关的基因组变异,研究从头组装了12个涵盖从野生到驯化过程的海岛棉基因组,并整合17个公开可用的四倍体棉花基因组组装结果,构建了基于图的泛基因组。通过对结构变异(SVs)的分析,揭示了海岛棉和陆地棉之间不同的进化轨迹及后续交流。研究还通过基于SV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分别鉴定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绒含量的候选SVs,并检测到潜在候选基因,揭示了有利等位基因的起源和分布。这些结果为改善棉花纤维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陶夏英Structural and catalytic insights into MhpB: A dioxygenase enzyme for degrading catecholic pollutants”为题,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持久性芳香族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亟需有效的生物降解策略。研究聚焦于来自大肠杆菌的外二醇双加氧酶(EDO)MhpB,该酶在降解儿茶酚(芳香族化合物降解的关键中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低温电子显微镜测定的MhpB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催化室在侧面的十元构象。基于结构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底物-酶相互作用和底物选择性,这对酶的催化功能至关重要。利用定点诱变技术调节MhpB在体内和体外对底物的偏好,可增强其在污染物降解方面的工业应用潜力。该研究为开发用于芳香污染物环境修复的工程酶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次学术活动为与会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深入探讨植物发育调控、合成生物学、棉花基因组学以及环境污染物降解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促进了跨学科的思想碰撞。未来,中心将继续举办高质量学术活动,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发展,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持久动力。  

高红艳 供稿)

何澍然 供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