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2025年9月10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东校区立德苑1栋2楼学生社区共享交流空间会议室进行2025-2026学年第1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以及中心的赵艳教授、梁艳丽教授、孟珍贵副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副教授、寸竹博士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王圆圆博士以“Engineered yeast provides rare but essential pollen sterols for honeybees”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文献研究阐述了如何通过工程酵母来为蜜蜂提供必需的花粉甾醇,以解决蜜蜂在农业集约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花粉匮乏问题。文献研究团队首先测量了不同蜂蛹的甾醇含量和比例,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了油酵母,使其能够生产蜜蜂所需的甾醇混合物,并将这种酵母整合到营养全面的饮食中。结果显示,仅以这种饮食为食的蜂群能够显著更长时间地培育后代,相比那些没有合适甾醇饮食的蜂群。这种将甾醇补充剂纳入花粉替代品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蜜蜂在没有花粉的情况下培育后代,而且优化后的饮食还能减少蜜蜂物种之间对自然花粉资源的竞争,从而有助于遏制野生蜜蜂数量的下降。这项技术进步不仅对蜜蜂的食物营养优化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全球粮食安全也有广泛影响。
王益娜博士以“Insights into angiosperm evolution and lineage-specialized lignan biosynthesis from the early-diverging Schisandra genome”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文献研究阐述了五味子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组信息,填补了早期被子植物类群(无油樟目、睡莲目、木兰藤目)的基因组空白;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明确了木兰藤目是单子叶、木兰类和真双子叶植物的姐妹类群,并发现其在与无油樟目和睡莲目分化后发生了支系特异性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结合转录组、代谢组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解析了五味子特有的二苯并环辛二烯木脂素生物合成通路,鉴定出包括新酶SchCYP719G1b在内的关键酶(4个漆酶、1个OMT、2个CYP450),并通过量子力学/分子力学计算,揭示了其C2─C2' 选择性偶联的催化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研究早期被子植物演化及特化木脂素合成提供了重要依据。
舒彦宇博士以“Three-step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benzoyl-CoA in plants”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文献研究阐述了种子植物中一种保守的水杨酸(SA)生物合成途径。文献研究团队采用了多学科方法组合,包括基于EMS诱变的正向遗传筛选、转录组学、CRISPR基因编辑、体内外酶活性测定以及植物体内代谢物分析等,在本氏烟草中鉴定出了PAL途径中SA生物合成的三个关键酶和步骤。通过在水稻、大豆等主要作物及柳树、杨树等种子植物中验证,这条新鉴定的途径不同于先前基于相对初级的酶学证据所假设的PAL途径。研究人员将这条新发现的途径命名为“PAL/BSH途径”,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关于非十字花科植物中SA生物合成的问题,揭示出在十字花科以外的大多数植物中,这条途径(非ICS途径)才是SA生物合成的主要路线。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三位汇报者选择文献质量高、研究内容新颖,汇报讲解清晰,PPT制作精美。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三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报告会结束后,陈军文就本学期进一步提高学术报告质量和学术规范提了工作要求。
(供稿:段璐媛)
(审核:张艺馨/陈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