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3-2024学年第1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3年9月13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23-2024学年第1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主任杨生超副校长、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梁艳丽教授、字淑慧教授、赵艳副教授、刘冠泽副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博士、何澍然博士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陈庚以“Biosynthesis an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the anti-obesity agent celastrol”为题,汇报了抗肥胖剂雷公藤红素的生物合成及新的生产方法。肥胖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风险,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雷公藤的根中有一种有效的抗肥胖剂雷公藤红素,但需要一种有效的合成方法来更好地探索其生物学效用。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生物合成路线中缺失的 11 个步骤,以使其能够在酵母中从头生物合成。首先,作者揭示了细胞色素 P450 酶催化产生关键中间体 celastrogenic 酸的四个氧化步骤。随后发现非酶脱羧触发的雷公藤红素酸活化导致串联儿茶酚氧化驱动的双键延伸事件级联,从而产生雷公藤红素的特征醌甲基化物部分。最后,作者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开发了一种从食糖生产雷公藤红素的方法。这项工作强调了将植物生物化学与代谢工程和化学相结合对于复杂的专门代谢物的可扩展合成的有效性。

王馨以“Synthesis of 4-methylvaleric acid, a precursor of pogostone, involves a 2-isobutylmalate synthase related to 2-isopropylmalate synthase of leucine biosynthesis”为题,阐明了广藿香酮的前体4 -甲基戊酸的合成涉及到亮氨酸生物合成中2-异丙基苹果酸合酶相关的2-异丁基苹果酸合成酶。广藿香酮是我国传统药材广藿香的质量标志性成分,也是广藿香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具多种药理活性,开发利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好。作者证实了4-甲基戊酸为广藿香酮的合成前体,也是广藿香酮的侧链来源,由单碳a-酮酸延伸途径产生;同时发现了4-甲基戊酸合成的关键酶PCIBMS即2-异丁基苹果酸合酶,且与亮氨酸(Leu)合成的异丙基苹果酸合酶(IPMS)相关。定点突变表明IBMS受到n端催化区域Met132的影响而对底物具有特异性选择,虽具有在IPMS中介导Leu抑制的c端结构域,但对Leu不敏感。IPMS相关基因参与十字花科硫代葡萄糖苷、茄科酰基糖和苹果风味化合物合成,表明IPMS基因是特化代谢基因独立进化的一个重要基因库。

宋婉玲以“Biosynthesis of mushroom-derived type II ganoderic acids by engineered yeast”为题,阐述了利用工程酵母能够进行生物合成蘑菇来源的Ⅱ型灵芝酸。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灵芝作为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羊毛甾烷型三萜化合物—灵芝酸(GAs)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许多GAs已经显示出体外和体内的抗癌和抗转移活性,使它们成为抗癌药物的有希望的候选者。为了帮助寻找适合II型GAs生物合成的底物和相应的酶,作者采用了一个兼容异源酶和代谢工程迭代筛选的平台,对灵芝中的158个CYPs进行了三轮筛选,每轮使用不同底物产生的酵母作为筛选宿主,并确定了几个关键酶,包括两个能够将I型GAs转化为II型GAs的CYPs。然后设计酵母用于多种生物活性GAs的从头生物合成,分别以5.45 g/kg-DW和6.00 g/kg-DW的产量实现了关键的II型GA的异源生产。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三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汇报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最后,陈军文和杨生超围绕2023-2024学年的学术活动的组织、汇报、参与等方面分别提了工作要求。陈军文强调,会务组和人员登记组要组织好、协调好本学期的学术活动,抓好考勤出席率;汇报人要认真准备,在课题组实行预讲制度;参会的同学要认真学习,积极提问。杨生超强调指出,中心的seminar制度已经坚持20年,这是中心团队发展的致胜法宝;汇报人态度要端正,要精心准备,要演讲高质量的报告;他希望中心老师积极参与,同学积极提问;共同提高中心学术能力和水平。

     (马素云供稿)  

(陈军文审核)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