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2023年9月27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23-2024学年第3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赵艳副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博士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李满桥以“Solanum americanum genome-assisted discovery of immune receptors that detect potato late blight pathogen effectors”为题,汇报了组装的4份马铃薯近源物种光果龙葵(Solanum americanum)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构建了315个晚疫病效应子与52份光果龙葵种质的ETI互作图谱,结合抗病基因富集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克隆了多个晚疫病效应子受体。该研究为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基因参考,也为其它病原菌抗病基因的克隆提供了方法参考。
王益娜以“Promiscuous CYP87A enzyme activity initiates cardenolide biosynthesis in plants”为题,汇报了强心苷是一种特殊的甾体代谢产物,存在于广泛的植物家族中,在植物中发挥保护作用,但这些分子,包括毛地黄的地高辛(洋地黄属),更为人所知的是用于治疗先天性心力衰竭、房性心律失常、各种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然而,植物是如何从甾醇前体合成“高价值”、复杂的强心苷结构仍然未知。研究鉴定了两种细胞色素P450家族87A亚家族(CYP87A)酶,它们作用于胆固醇和植物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形成孕烯醇酮,这是两种系统发育上相距遥远的植物洋地黄和白花牛角瓜中强心苷生物合成的第一步。过表达这些CYP87A酶的拟南芥植物异位积累孕烯醇酮,而通过RNA干扰洋地黄叶片沉默CYP87A酶导致孕烯醇酮显著减少。
王藤以“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Aspergillus oryzae and bacteria in traditional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of Jiangqu”为题,阐明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自然微生物群落的形成、稳定和功能发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微生物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建立稳定的自然微生物群落知之甚少。在此,研究将工厂固态发酵浓香豆瓣酱的酱曲作为微生物群落模型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批次稳定性。研究表征酱曲固态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菌株及其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所有批次的酱曲中,曲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和魏氏菌在群落中均占优势,且这种群落结构在不同批次之间几乎可以重复。直接吸附和竞争被认为是固态发酵过程中米曲霉与优势菌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这与米曲霉与优势菌的液态共培养不同。这些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固态制曲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形成和稳定的内在机制。
陈丹以“CYCLOIDEA-like genes control floral symmetry, floral orientation, and nectar guide patterning”为题,阐述了根据对称面的多少,被子植物的花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辐射对称花(具有多个对称面)、两侧对称花(具有一个对称面)以及不对称花。早期的被子植物具有辐射对称的花器官,而两侧对称花是由辐射对称花进化而来的,并且这种进化事件频繁地发生于被子植物的许多支系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应政教授团队验证了CYCLOIDEA(CYC)类TCP基因广泛决定两侧对称性的建立,水平朝向和不对称蜜导模式的形成,并且两侧对称花的特定结构其具有关联进化的特点。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四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钱熙熙供稿)
(陈军文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