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3-2024学年第23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4年4月3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23-2024学年第23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赵艳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博士、寸竹博士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李晓波以”新型达玛烷三萜骨架合成酶的挖掘、功能鉴定及催化机制研究“为题,介绍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棒槌瓜、金平人参和龙脑香科中的氧化鲨烯环化酶(OSCs)开展了系统研究,共挖掘到82条OSCs基因,鉴定了44个OSCs的生化功能,研究结果发现这些OSCs能够催化合成20种骨架,催化生成28种三萜化合物,包括(20S,24R)、(20S,24S)、(20R,24S)、(20R,24R)四种结构类型的环氧达玛烯二醇(奥克梯隆醇型皂苷的骨架物质),达玛烯二醇-Ⅱ、达玛烯二醇-Ⅰ、达玛二烯醇和达玛-16,21,24-三烯-3β-醇,并对其中一些新颖的OSCs催化机理展开研究。

李若愚以”酿酒酵母发酵普洱茶糖代谢机制及多糖结构与活性研究”为题,介绍了传统普洱熟茶的后发酵通常是将晒青毛茶加入适量水分、混匀、渥堆,根据发酵进程,经过数次潮水、翻堆的过程,从微生物学角度来看,属于自然接菌的食品发酵过程。由于采用自然接菌的发酵方式,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和食品安全风险。本研究在实验室中成功建立了强化接菌发酵普洱茶方法,优化了酿酒酵母的普洱茶强化发酵工艺、明确了酿酒酵母强化发酵普洱茶的品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探究了酿酒酵母发酵普洱茶多糖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李志远以“钩吻碱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体外合成研究”为题,介绍了本研究发现NMT12和2OGD041具有催化钩吻素戊(Koumidine)合成(19Z)-anhydrovobasinediol的功能。目前发现大多数钩吻生物碱均为19Z形式的生物碱,推测19Z-geissoschizine可能是钩吻生物碱的直接前体。19Z-geissoschizine在sarpagan bridge enzyme (SBE)催化下生成19Z形式的聚神经苷醛,再通过醛酮还原酶(AKR)还原生成19Z-akuammidine。另一方面,多神经苷醛酯酶(PNAE)能催化19Z形式的聚神经苷醛的甲酯水解,生成(-)-16-(E)-vellosimine,后者会异构化为中间体,然后被AKR还原,生成钩吻素戊(koumidine),接着在2ODO、NMT和CYP的催化下形成最终化合物钩吻素子(Koumine)。

此次学术会议中,三位同学围绕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结论等方面汇报了毕业论文。参会老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认真听取了三位同学的答辩陈述,针对论文进行提问并给出相应意见。三位同学针对专家和同学提问进行回答。

(刘勤勤 供稿)

(赵艳  审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