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成功举办了2024-2025学年第30期学术活动。会议由和四梅副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高红艳以“Tibetan dark tea Theabrownin alleviates LPS-induced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the Nrf2/NF-κB signaling pathway and host microbial metabolites”为题,深入探讨了茶褐素作为黑茶风味和健康功效关键成分的研究进展。虽然茶褐素的结构特征和抗炎作用尚未完全阐明,但该研究系统揭示了藏茶茶褐素(TTB)的理化特性及其抗炎机制。研究表明,TTB是一种富含羟基和羧基的多酚芳香聚合物,其组成包括多酚、脂质、多糖和蛋白质。通过调节NF-κB/Nrf2信号通路,TTB能有效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降低M1/M2巨噬细胞比例,从而缓解全身炎症。粪便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表明,TTB可能通过调控关键微生物代谢物如尿囊素酸,以及嘌呤代谢、赖氨酸代谢、半胱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丙酮酸代谢等重要代谢途径发挥抗炎作用。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TTB的理化性质,还揭示了其在减轻系统性炎症中的作用机制,为藏茶的健康促进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张金金以“The CsmiR397a-CsLAC17 module regulates lignin biosynthesis to balance the tenderness and gray blight resistance in young tea shoots”为题,分享了以下内容:茶树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其嫩度直接影响茶叶品质,而抗病性关乎产量,二者存在显著矛盾:木质素积累虽能增强茶树对灰斑病等病害的抗性,却会降低茶树的嫩度。该研究聚焦茶树中CsmiR397a及其靶基因CsLAC17,深入探究了"CsmiR397a-CsLAC17"模块对木质素合成的调控机制。通过分析CsmiR397a和CsLAC17在茶树新梢嫩度和灰斑病抗性变化中的调控关系及其表达水平,并结合在拟南芥中的异源表达和茶树原生表达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该成果为阐明茶树嫩度与抗病性平衡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对实现茶品质和抗病性的协同改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龚荣以“Enhancing wheat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ransformation through overexpression of TaLAX1”为题,分享了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中,植物再生过程至关重要,但小麦品种的低再生效率长期制约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该研究发现,过表达TaLAX PANICLE1 (TaLAX1)可显著提高再生效率,促进小麦遗传转化和基因组编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使传统上难以遗传转化的普通小麦品种再生效率获得大幅提升。研究显示,TaGROWTH-REGULATING FACTOR (TaGRF)基因及其辅因子TaGRF- INTERACTING FACTOR 1 (TaGIF1)的表达增加,可能通过增强细胞分裂素积累和生长素响应,在TaLAX1过表达小麦植株的再生和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过表达TaLAX1同源基因同样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的再生率。该研究不仅发现了增强小麦遗传转化的关键基因,还初步阐明了小麦再生的分子机制。
刘静蕾以“Gut microbiota and fermentation-derived branched chain hydroxy acids mediate health benefits of yogurt consumption in obese mice”为题,分享了关于酸奶消费与降低II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早有报道,但其生理和分子机制一直未明。该研究首次揭示,酸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有益影响部分由肠道微生物群变化及其代谢产物(如猪去氧胆酸,HDCA)介导。实验结果表明,酸奶摄入不仅能维持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还可预防小鼠肝脏甘油三酯积累。研究还发现,支链羟基酸(BCHA)能直接调节肝脏和肌肉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小鼠中,BCHA水平显著降低,而酸奶摄入可部分恢复这些代谢物水平。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变化以及HDCA水平的升高可能共同促进了更健康的代谢表型。这些发现为未来通过靶向酶机制改善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肝脏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在本次学术活动过程中,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四位同学所汇报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汇报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高红艳 供稿)
(和四梅 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