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4-2025学年第31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4年05月21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1楼报告厅(C1-24-26)举行2024-2025学年第31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陈军文教授、郝冰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和四梅副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此次学术活动报告会上,陆春月以“A biosynthetic network for protoberberine production in Coptis chinensis”为题,汇报了本文主要研究了黄连(Coptis chinensis)中原小檗碱的生物合成网络。首先通过转录组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确定了CcCYP719A1在原小檗碱生物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它能在原小檗碱骨架的A环或D环上安装亚甲二氧基桥。CcCYP719A2CcCYP719A3CcCYP719A1分化后经历了正选择,对D环有特定催化活性。还解析了药根碱的生物合成途径,鉴定出两种去甲基酶。此外,表征了2-O-甲基转移酶CcOMT1和黄素依赖氧化酶CcTHBO。本研究揭示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代谢物网络,为潜在的治疗性原小檗碱成分的靶向生产奠定了基础。

尹正豪以“Identification of Key Post-modification Enzym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Lanostane-type Triterpenoids in the Medicinal Mushroom Antrodia camphorata”为题,论述了聚焦樟芝中羊毛甾烷型三萜生物合成研究。因蘑菇此类三萜生物合成基因分散,研究难度大,樟芝相关研究也较少。作者综合运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分析、功能基序筛选及数据库注释等方法,成功鉴定出3种关键修饰酶。其中,AcCYP4能改变双键结构并引入羟基,AcSDR6可催化3β-OH脱氢且具有选择性,AcSMT1能引入亚甲基。同时,构建了樟芝羊毛甾烷型三萜的生物合成途径。该研究为樟芝三萜合成及蘑菇基因挖掘提供了重要依据。

罗权以“A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in WRKY33 promot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ld sensitivity in cultivated tomato”为题,探究了通过对栽培番茄及其野生近缘种的RNA-Seq数据分析和反转录定量实时PCR验证,表明WRKY3的转录本在冷敏感型栽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中几乎没有变化,但在耐冷的野生亲缘番茄Solanum habrochaites LA1777和Solanum pennellii LA0716中被显著诱导。SlWRKY33ShWRKY33过表达正调控番茄的耐寒性。SlWRKY33启动子W-box的变异导致SlWRKY33在冷胁迫下丧失自转录功能。此外,SlWRKY33直接靶向并诱导多种激酶、转录因子和分子伴侣基因,如CDPK11MYBS3BAG6,从而增强耐寒性。顺式调控区域的SNP对于栽培番茄和野生番茄植物之间不同的冷敏感性至关重要。

朱柳莹以“An innovative processing driven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are ginsenosides enhances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potency of notoginseng by integrated analyses of processing-(chemical) profiling-pharmacodynamics”为题,探究了以三七(Panax notoginseng,PN)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加工-化学特征-药效学关系,探讨了PN的加工机理。采用UPLC-Q-TOF-MS/MS分析人参皂苷的动态图谱,共鉴定和监测了48个人参皂苷差异化合物。对140℃-2h蒸煮PN的生物活性组分进行了验证。分子对接分析表明,人参皂苷Rg5和Rk1与P2Y12受体的相互作用较强。定量分析发现,140℃-2 h PN中Rk1、Rg5和总RGs的含量最高。整合3-P策略发现了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人参皂苷,从而揭示了PN蒸制的物质基础,为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四位汇报人PPT制作精美,讲解流利、清晰。参会的老师和学生,就四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李晓玲 供稿)

(和四梅 审稿)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