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5-2026学年第5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5年10月15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东校区立德苑1栋2楼学生社区共享交流空间会议室进行2025-2026学年第5期学术活动。会议由和四梅副教授主持,陈军文教授、郝冰教授、唐卿雁副教授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此次学术活动。

在学术报告会上,段美玉博士以“Large-scale mining of plant genomes unlocks the diversity of oxidosqualene cyclases”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研究指出由氧化角鲨烯环化酶(OSC)控制的2,3-氧化角鲨烯的差异环化和重排代表了自然界中最复杂的单酶转化之一,并在植物界产生了大量的三萜多样性。在本研究中系统地挖掘了代表387个物种的599个植物基因组,并研究了不同植物谱系中的OSC多样性。从鉴定的OSC序列中,选择20个用于功能评价。通过对这些酶的分析,发现了功能保守的进化枝和产生三萜的OSC中的产物谱,其酶源未知。还发现了具有产物谱的OSC,这些产物谱产生了对特定反应途径控制的机制见解。本研究揭示了OSC亚群的谱系特异性开花,暗示了对不同环境生态位的适应,开辟了以前无法获得的化学,并为植物界代谢多样化和潜在酶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框架。

朱琴博士以“Natural variation in GNP3 determines grain number and grain yield in rice”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研究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图位克隆技术,从丰富的水稻自然种质资源中鉴定出一个控制每穗粒数的候选基因GNP3。该基因编码OsMKKK22蛋白激酶,能够通过磷酸化SAMS1蛋白促使其降解,从而抑制乙烯的合成,最终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在田间条件下,过表达GNP3的水稻株系产量提高了18.4%至23.7%,同时稻米垩白度下降,实现了“高产”与“优质”的双重提升。GNP3Hap-T的近等基因系在田间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增加的穗粒数,为籼稻的高产育种提供了明确的分子靶点。

刘启泽博士以“Tracing the stepwise Darwinian evolution of a plant halogenase”为题进行文献分享报告。该研究发现,植物代谢中生物卤化罕见,尖防己碱的合成是例外,该过程依赖 2ODD 家族的去氯尖防己碱卤化酶(DAH),虽推测 DAH 源于祖先 2ODD,但酶如何经达尔文过程特化是代谢进化核心问题。本研究以加拿大蝙蝠葛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探究 DAH 进化:系统发育与共线性分析显示,DAH 源于祖先 FLS 基因串联重复,后经新功能化与基因丢失;结合结构建模、分子动力学及定点突变,鉴定出 FLS 向 DAH 催化转换的突变。该进化需跨越含深适应度低谷的复杂图景,揭示酶功能通过谱系特异性路径进化。

在此次学术会议上,三位汇报者选择的文献质量高、研究内容新颖,汇报讲解简洁精准PPT制作精美。参会的教师和研究生,就三个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汇报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充分体现了文献展现的学术价值。


(供稿:张艺馨/张霞)

(审核:寸竹/陈军文)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