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正文

中心举行2025-2026学年第10期学术活动

中心举行2025-2026学年第10期学术活动

本站消息:2025年1119日,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东校区立德苑1栋2楼学生社区共享交流空间会议室举行2025-2026学年第10期学术活动。会议由赵明教授主持,和四梅副教授以及中心全体研究生参加此次学术活动。

在学术报告会上,汪雨轩硕士以Engineering Yarrowia lipolytica as a green yeast cell factory for de novo biosynthesis of daidzein and puerarin为题进行文献分享。该研究以解脂耶氏酵母为宿主,构建大豆苷元(DEIN)和葛根素(PIN)的从头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引入关键酶基因、优化 P450/CPR 系统的启动子及拷贝数比例,DEIN 产量达 201 mg・L-1。导入糖基转移酶 PlUGT43 实现 PIN 合成,摇瓶产量 67 mg・L-1。经 5-L 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发酵,PIN 产量提升至 482 mg・L-1,为目前微生物合成的最高产量。该研究建立了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法,为异黄酮及其衍生物的高效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杨锐棠硕士Engineering the Specificity of Acetyl-CoA Synthetase for Diverse Acyl-CoA Thioester Generation为题进行文献分享,该研究针对野生型乙酰辅酶A合成酶AcsAPc底物谱窄、难以生成多样化聚酮化合物前体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工程化改造。通过理性设计与随机突变相结合的策略,成功获得了I222V、L233M和D449E等关键突变体,显著提升了对卤代、不饱和及酮基化等非天然羧酸的催化活性与效率。进一步研究将最优突变体AcsA I222V与甲基丙二酰辅酶A连接酶MatB及聚酮合酶模块Ery6TE整合,构建了一个“一锅法”三酶级联反应系统,成功实现了从简单羧酸原料原位合成吡喃酮类化合物。该工作为创制结构新颖的聚酮化合物提供了高效的酶学工具与可行的合成策略。

何睦硕士Metabolomic analysis of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compounds in mulberry leaf white tea processed with different withering methods为题进行文献分享。该研究对经过不同萎凋方法处理后的桑叶白茶中关键活性成分进行了表征,包括茶多酚、 γ-氨基丁酸(GABA)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此外,利用代谢组学分析了不同萎凋方法对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萎凋方法中,非挥发性代谢物显著上调。代谢途径分析确定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甘油磷脂代谢为关键途径。


许鸿林硕士以A novel synergistic regulatory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MYB39-MYB111-bHLH51-TTG1 module in the phenolic and diterpenoid biosynthetic pathways of Salvia miltiorrhiza为题进行文献分享。该研究揭示丹参中MYB39-MYB111-bHLH51-TTG1模块协同调控酚类与二萜类合成,SmMYB39为抑制因子,通过干扰MYB111-bHLH51-TTG1(SmMBW)复合体形成、抑制SmbHLH51转录活性发挥作用,SmMBW则为激活因子。外源MeJA可抑制SmMYB39、诱导SmMBW复合体表达,且SmMYB39与JA信号核心抑制因子SmJAZ1相互作用。该模块介导JA信号,协调两类代谢物合成,为理解转录因子调控不同代谢途径机制提供关键见解。

本次学术活动中,四位汇报人所选文献前沿性强、研究价值突出。他们的讲解逻辑清晰、重点突出,PPT制作精美。在交流环节,会师生围绕报告内容踊跃提问,并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有效拓展了文献的学术内涵,激发了科研思维。

(供稿:诺家材

(审核:张艺馨/和四梅


友情链接云南农业大学| 农科院